台灣玉髓,來自火山的大地珍寶
在台灣,早期因寶石知識尚未普及,市場上也少以科學化的方式將寶石資訊做有系統的整理與發表,導致玉髓與瑪瑙這兩種寶石,不管在意義上或名稱上,總易被混為一談。長期以來談到玉髓,經常是被含糊帶過,並未受到特別注重,導致玉髓價值性被概括低估。因此,於是常見坊間一知半解的把玉髓當作瑪瑙,心裡真是為玉髓喊冤。
|
東台灣火山活動,孕育玉髓生長
台東縱谷為兩板塊的交縫線,板塊推擠造成山脈岩層間產生裂隙或孔洞處,提供了熱液成為寶石極佳的生成環境。當初海岸山脈受火山活動影響,含二氧化矽(Sio2)的熱氣與熱溶液順著岩縫衝出地表,容易產生火山溶液或熱液充填作用後的此類寶石,也因此台灣東部海岸山脈蘊藏著豐富的天然寶玉石資源,台灣藍玉髓也在此孕育而生。
火山作用下熱液順著出氣孔流動充填而逐層堆積、稀出沉澱而結晶,富含各種礦物質的過飽和液體凝結成聚合體後,常為不規則緻密塊狀,是為玉髓,多為透明-半透明之間。
依據微量元素、雜質礦物含量的多寡,筆者將台灣玉髓作綜合性的歸納,區分為「純質類玉髓」與「混質類玉髓」兩大類,大類中再依據玉髓屬性與特色做品種上的分類。
大地之中的二氧化矽容易與多種微量元素做質點間的轉換,所以玉髓顏色非常豐富多樣。
純質玉髓五大色系
純質類玉髓的成品整體外觀表現顏色足且勻和、種好透水而極具通靈寶氣,不具有瑪瑙類的條紋,但部分可見冰晶紋特徵,此類玉髓通常會依據顏色來做為區分。
台灣純質類玉髓大致區分為藍、白、紫、綠、黃等五大色系,色系代表一個顏色範圍,顏色範圍內各有代表性的玉髓品種,分別為:
藍玉髓 (台灣藍寶)
藍色系(微綠藍–綠藍色)
主要致色元素:銅(Cu)
紫玉髓
紫色系(淺紫–藍紫–紅紫)
主要致色元素:鎂(Mg)、鐵(Fe)
白玉髓、冰彩玉髓(帶皮色)
白色系(無–白色或帶微色)
主要致色元素:無(近純態)
|
綠玉髓(澳洲玉)
綠色系(淺綠–藍綠–濃綠)
主要致色元素:鉻(Cr)、鐵(Fe)、鎳(Ni)
黃玉髓(棕玉髓、紅玉髓)
黃色系(橙黃–棕色–紅褐色)
主要致色元素:鐵(Fe)、黏土礦物
與多種礦物共生,混質類玉髓變化萬千
|
玉髓與瑪瑙的區別
台灣玉髓因生成環境不同導致外在特徵上有極大的差異性,種類非常多樣。瑪瑙與玉髓兩者雖同屬於隱晶質寶石,且化學及物理性質基本上相同。在寶石學中,依據其結構與構造特點來區分,具備條帶構造紋路的通常歸為瑪瑙類,而沒有條紋的稱為玉髓。國際寶石鑑定書的名稱定名上,玉髓(Chalcedony)與瑪瑙(Agate),各有其名,兩者是不應該被混淆的。
|
台灣美麗的寶石之鄉 ~ 台東
近年來兩岸開放觀光交流,來台旅遊人數逐年增加。據統計大陸觀光團來台花費比例最大的項目,以購買名產占30%、購買珠寶、玉器占25%、及購買服飾或相關配件占13%等花費最多。可見若能掌握好來台遊客旅遊消費,提升對於珠寶玉石的消費意願,如此對於台灣珠寶玉石產業的長遠發展有絕對的幫助。
除了讓本來知名度就高的台灣寶石(紅珊瑚、台灣玉、台灣藍寶,稱之為「台灣三寶」)更加聲名遠播,還可以帶動其他台灣本土特有寶玉石的知名度和銷量,並藉此推廣走向國際化。來到這寶島台灣,除了可以欣賞美麗風光,感受台灣豐富多樣的在地文化之外,還擁有多一項不錯的選擇。台灣寶島產出這樣如此珍貴的寶玉石,因為深愛而懂得它的美,所以對它有很深的情感,希望能讓大家多來認識它、了解它、重視它,將台灣特有的寶玉石推廣出去,讓台灣名副其實的成為寶石之島。
|
【完整內容請見《珠寶世界雜誌》2013年3月號】
留言列表